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红色文化 >>默认分类 >> 新四军中的文化名人—张爱萍
详细内容

新四军中的文化名人—张爱萍

时间:2022-07-04     作者:卞荣 常浩如【转载】   来自:新红网   阅读

中法为民正义网正版横眉图片(1).jpg发布人:雷悉明

中法为民正义网转新红网讯

11.jpg

1.jpg

2.jpg

【编者的话】首先,非常感谢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卞龙、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秘书长常浩如在百忙之中编写出这部《铁军文华——新四军中的文化名人》,为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铁军文化,学习革命前辈的战斗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丰厚多彩的“精神食粮”。

       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干革命需要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需要这两杆子,建天下也需要这两杆子。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精通军事和政治的军队,我们还要建立一支有文化素养的军队。"因为革命的文艺给人以正确的人生导向,使人追求,使人振奋,使人勇往直前,实现理想和信念。

       让我们聆听每一位新四军文化名人的故事,认认真真地了解并回味那硝烟弥漫中我军的文化和艺术……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张爱萍(1910-2003年),四川达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任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委员等职务。

1925年,张爱萍入达县中学,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底,张爱萍到中央苏区工作,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和红军后备兵源的组织动员工作,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先后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9月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政委。长征中,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团、第十三团政委。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受毛泽东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

8.jpg

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同年6月,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仅用三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开辟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

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渡江战役伊始,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1年初,张爱萍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于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

张爱萍长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

1975年3月,张爱萍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组织尖端武器的研制。1977年3月后,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等职,集中精力组织研制试验。1980年5月,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同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挥剑决浮云,铸剑安天下”这两句诗是对张爱萍戎马一生的概括。

1988年三四月,张爱萍辞去职务,离开了近70年的军旅生涯。不久,张爱萍收到了美籍华人伍承祖教授贺诗,很为高兴,当即便步其韵奉和:少壮出征未忘忧,沙场百战度春秋,国强民富烈士血,有幸暮阳泛轻舟。

张爱萍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神剑之歌》选人诗词260余首。他的诗词始终循着历史的踪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进程。其特点是语言自然平淡,通脱明净;风格刚健壮美或清新优美;形式不拘一格,常自创新调。张爱萍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对诗艺的独到追求,决定了他诗品的崇高,并具有为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风范和个性。

9.jpg

张爱萍上将题写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张爱萍多才多艺,在书法艺术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自他离职后,要求“投冗赐墨”、“请赐墨宝”者络绎不绝,索要贺词题诗、书刊报名、版匾名号,一应俱有。他对此基本上来者不拒。

1992年夏,北京市米粮库小学请求他题写校训。张爱萍写好后同夫人一起冒着蒙蒙细雨把题词送到了学校。学校教职员工无不为之感动。校长陆比多次感叹:“老将军功高而不自恃,书精而不自傲。张爱萍书法墨迹饱含着浓浓的乡子情结:书写内容传递着眷恋故乡的真情,书法动机蕴寓着回报故乡的深情,书艺风格融汇着乡土乡民的美学崇尚,书道品格追承着故土父辈的价值取向。流传下来的众多墨迹,部分收存在《张爱萍墨迹》《神剑之歌》《神剑将军张爱萍》等书中。其书法作品多为连绵大草,笔随情转,意态飞扬,率性烂漫。书风有张旭、傅山之遣风。邓颖超同志曾说:“看张爱萍同志的书法是一种艺术享受!”

1987年11月,张爱萍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退居二线后,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出版了诗词、书法、摄影选集。他以诗、书、摄影为武器,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他的大量诗词、书法、摄影作品,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中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10.jpg


责 编: 阳 光

中法正义网底部综合宣传声明.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光
职位:站长
联系方式:13552278976
手机:13552278986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托管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