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廉政为民 >>默认分类 >> 魂系百姓的人民公仆孙文龙
详细内容

魂系百姓的人民公仆孙文龙

魂系百姓的人民公仆孙文龙

中法为民正义网讯(央媒记者俎本新报道)-转载潘小蒲  阳城县赵树理文学研究会  2021-9-29  18:00


中法为民正义网横列图片.jpg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时光荏苒,百年须臾一瞬;蚕丰茧厚,伟岸身影犹存。孙文龙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已经39年了,但孙文龙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焰,穿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党员领导干部的前行之路。正如中共阳城县委书记姚逊指出的:“在阳城矢志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转型发展金光大道和县域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蹚出一条路子的关键时刻,我们越发感觉到阳城迫切需要一大批像孙文龙同志那样对党忠诚、有人民情怀、有科学精神、有顽强斗志的党员干部,投入阳城火热的实践一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把孙文龙精神继续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所以,本平台从今天起,将陆续刊登原阳城县政协主席、阳城县孙文龙精神研究会第一届会长潘小蒲的研究文集《魂系百姓——孙文龙精神琐谈》,旨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弘扬孙文龙“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孙文龙图片2.jpg


王庭栋:

孙文龙同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一座丰碑,是共产党人的一缕圣魂。

凡是孙文龙工作过的地方,老百姓都说他是好人、好党员、好干部、好县委书记。

潘小蒲同志所著的《魂系百姓》为我们党政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推荐了又一个好的典型。

孙文龙同志是山西阳城人,出生于1931年12月26日,1949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生前曾先后担任过乡长、公社党委书记、副县长、县长,而后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他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82年病逝在屯留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

孙文龙去世后,当地人民群众为他树碑纪念,自愿捐资为他拍摄了电视剧《父母官》,后改为《沧桑情》。80多位同志写文章回忆他、纪念他,四面八方的群众逢年过节在十字路口遥祭他,在清明时节上坟悼念他。我乐为《魂系百姓》一书写序也是为了表达我对孙文龙精神的钦佩和追思。

《魂系百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孙文龙精神进行了全面剖析,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这位先进人物的峥嵘岁月与感人事迹,并由表及里、穿骨透髓、剖情析理、客观公正地评议和赞扬了孙文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孙文龙“人民事业高于天”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弘扬了革命正气,反映了时代主旋律。读之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孙文龙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从不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修养,他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一身正气,凛不可犯;爱民至上,知难而进;忍辱负重,无怨无悔,执著地把有限的生命贡献给无限的事业,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人生的价值,铸造人生的辉煌!他求真务实,言行一致,忘我的工作。带领群众,以壮志治人穷,以智广治家穷。至高无上的事业使他不能分心,只能全心全意;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他不能分神,只能全神贯注;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使他不能分力,只能全力以赴,他走一处干一处,干一处变一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忠心耿耿,锲而不舍。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中的一条主线,直面现实、正视现实;不向困难低头,不重走旧路。他广为推行的地埂桑树是北方蚕桑生产的一个特色。北留水轮泵发电站是小水电的一颗明珠,白桑“一滴水”、驾岭温沟凿山引水是解决干石山区人畜饮水的典范工程。木材山、花果山、木本粮油山、地埂桑树化、四旁绿化的建设,是他妆点山河面貌的上乘杰作。阳城蚕茧产量位居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武乡新蚕区京榜题名,屯留兴桑养蚕的迅猛发展是他凝血积汗谱写的锦绣文章。一项项敢为人先的举措、一项项大刀阔斧的开拓,都是为人民致富铺路。他善于调查、脚踏实地、学而不厌、务业求精。每到一地,他能把环境气候、自然特点、风土人情、社情民意、各界贤德、历史背景、传统习俗摸熟,他的实干精神给人民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历史要求我们自强不息,把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事业成功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因素。人民呼唤焦裕禄、孔繁森、孙文龙这样的好干部。宣传孙文龙的事迹和精神,就是为了有助于推动广大干部以雄健的步伐跨入21世纪!这便是本书的现实意义。

                                                         1999年11月26日


孙文龙图片3.jpg


春蚕叶丝尽  唯留沧桑情

—孙文龙精神琐谈之一

 

春蚕,食之桑叶,献之金银,腹含锦绣,浑身是宝;春蚕,珍分惜秒、昼夜劳碌,生命短暂,来去匆匆。匆匆破卵出壳,匆匆发育成长,匆匆度过五龄;匆匆老熟上簇,匆匆吐丝结网,匆匆作茧为宫,匆匆奉献无余,匆匆化蛹归终……。故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不胜感慨地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秋名句。孙文龙正是一条生命短促,奉献颇丰的春蚕。他感人至深的精神源于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源于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树立;源于对自然现状和社会现实的研究剖析;源于自身的优良素质和为人民奉献终生的雄心壮志;源于立党为公的刚强志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志气来自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信仰与信念的生命支柱驱使启动着他的信心和毅力。信心与毅力的契合强劲撑持凝聚着他的胆略和奋斗精神,精神是他人生观的灵魂,世界观的升华,价值观的闪光。他的精神如点点心血融汇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似涓涓汗水浇灌于对广大群众的无限热爱。

 

 

孙文龙图片4.jpg

 

 

乐于吃苦的精神

 

人间原本就有苦乐之分,顺逆之别。有的人或因天灾之害难避,或因人祸之劫难躲,或因机遇不幸难违,或因坎坷重叠难脱。凡此种种均属客观所致,环境所迫。故而主观求乐者不乐反苦,主观欲顺者不顺反逆。有的人则不然,身为辕骡懒拉车者有之,当着和尚不撞钟者有之,脚手未动叫苦连天者有之,怕风怕雨见难而退者有之,千方百计避重就轻者有之,不择手段弃苦寻乐者有之,贪图安逸得过且过者有之,撂驮不干满腹牢骚者有之,只知享受不思奉献者亦有之。但也有的人恰恰与此相反,专门弃安寻难,自讨苦吃。孙文龙正是这样一位使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傻”人。

孙文龙同志出身于食不裹腹,衣难藏体的穷苦家庭。当过小道士,干过小长工,受尽了凌辱和折磨。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在归属部队编制的忻县专署机要室翻译电文,后又奉命转至山西省公安厅任职。组织为他安排了舒适的住房,领导派人帮他接去了家属。他的工作顺利,生活规律,张弛相间,劳逸有致。早晨半小时操练,两小时学习。8小时内处理政务,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一日三餐,妻儿同乐,欢声笑语。饭后或漫步街头,或聚集调侃,或奔驰球场,或访朋看友。夜间静坐灯下,探求真知,书海信游。凭着他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聪明才干;果断利落,有条不紊的办事能力;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乐于挑担,屡有建树的显著成绩,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同仁的好评和敬佩。以其当时的情况,已被贤者所荐,伯乐所选,指日即可委以重任,让其大显身手。时过不久便会拾级而升,扶摇直上。面对诸事顺心,影响有佳,领导重用,公众赞誉的优越环境,就一般人而言,必是再接再励,乘胜前进的正势思维,绝不会轻率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而孙文龙却正好与此相悖,他以倒向思维的方法慎重确定了自己的弈棋方略,选择了令人不解而自己却认为最为满意的进取道路。

孙文龙,平凡之人。七情六欲皆有,酸辣苦甜遍尝。他崇尚“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人生哲理,更崇尚“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的民间格言;他热爱日臻繁华的省城,更热爱生养自己的故乡;他喜欢规律有序的生活与工作,更喜欢艰苦的探索与跋涉;他留恋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更惦念生活贫困的父老乡亲。他深知苦乐之差别,难易之殊悬,轻重之不同,但却下定决心弃乐就苦弃易择难,弃轻选重。他认真撰写了《如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调查报告,积极向上级递送了自愿回乡工作的恳切请求。他对农村现状的中肯分析,贫困结症的基本看法,改变面貌的客观思考、胸有成竹的战略步骤,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卫恒省长对他乐于吃苦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孙文就是在他即将提拔,逐步登高的节骨眼上,毅然决然地卷起行李携带家眷,回到了交通闭塞,生活艰辛的故乡。中共阳城县委尊重其愿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下功夫作文章的意见,一下子将文敏乡乡长的重担压到了他的肩上。时年孙文龙26岁,血气方刚,风华正茂,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从此,他在乡党委书记田国英、张日清同志的鼎力支持下,一头扎入农村,深入实际,马不停蹄脚不点地的跑遍了文敏乡的大村小庄,转遍了每个村庄的张家李户,爬遍了环绕四周的高山低丘,串遍了纵横交错的深沟浅谷,探遍了来自各方的长河短流,走遍了8个农业社的肥田瘦地。然后作出了“山上树种,山沟建库,改土治水,家家养猪”的基本规划。动员全乡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当时确实有人看不起他,这20来岁的平头小伙;有人笑话他的土里土气;有人惋惜他“走失一足千古恨,一口输了太行山”;有人讽刺他是“放着平路不会走,专往圪针窝里钻”的憨货;有人挖苦他是“喝到的甜蜜吐出来,偏往黄连缸里栽”的不够窍;有人当面问他:“好好的省干部你不当,硬要回来干个小乡长,说不清你到底犯的是哪路神经病!”对于这一切不理解,孙文龙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想用自己的实践来告诉人们:“这苦是我下定决心讨来的”。


孙文龙图片5.jpg


根据全乡的初步规划,孙文龙一步一个脚印的往过走,他处处身先士卒,首当其冲。亲自勘山测水,平田整地,扶犁摇耧,拉车挑担,刨坑种树,植桑养蚕,样样农活拿得起,样样都是好把式。他象不知疲倦的铁人一般,起早摸黑,中午不歇。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终日与农民兄弟摸爬滚打在一起,早晨同吃稀糊糊,中午同啃黄圪瘩,晚上同喝米粳饭。过度的操劳和清苦的生活使孙文龙原本英俊白胖的脸庞变得黑不溜秋,消瘦了几圈。细皮光润的双手结下了粗糙厚硬的老茧。秋去春来,时日匆匆、最讲实际的老百姓、经常见孙文龙身穿补钉衣,脚踏打掌鞋,卷着袖筒干活,挽着裤管下田,觉得他没架子,打心眼里服他。经常听孙文龙田间示范,饭场集中,头头是道地讲授农业科学技术,觉得他有本事,打心眼里信他。经常见孙文龙天不明就背着粪篓上路,深更半夜还在灯下读书看报,写写划划,觉得他太辛苦,打心眼里疼他。特别是孙文龙说话掷地有声,丢瓦落地有音,说了算定了干,要干就干得实实在在,有模有样的牛劲,觉得他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更是打心眼里敬他,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到了1971年,孙文龙时任阳城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由于他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着诸多的创新和突破,上级决定派其出国到坦桑尼亚搞农业技术指导。这对个人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盼之不及,难逢难遇的一大喜事。其一,出国可以领略异国风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其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研究、实践,进一步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其三,可以摆脱沉重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的缠绕,静心地作一些反思,认真地总结一下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其四,享受专家待遇,衣食住行,自然主动方便,技术技能绝对可以发挥无余;其五,国家支付双份工资,原单位照发不误,以供养家顾口,国外领发一份,专供个人消费;其六,出国工作若能卓有成效,为国争光,又为今后的荣升增加了特殊的资本和资格。如此难得的机遇,其诱惑力不言而喻。就一般人来说,肯定不会放过。而孙文龙却另有一番考虑,他认为出国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对于个人不仅是莫大的荣幸,而且是相互交流、学习、探讨、提高的极好机会。但为了下好以改土治水作为改变阳城面貌的要害突破的这着重棋,他不忍在关键的时刻离开本属自己分管工作的关键岗位,他不愿在又一场艰苦奋斗的重要环节上轻渡空船。他情真意切地向地委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谢绝了上级领导的再三劝慰,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土治水的紧张战斗之中。他苦,用心苦,流汗苦,熬夜苦,克服困难苦,排除阻力苦,四处奔波苦,上下呼号苦。但他苦得其所,苦得愉快。因为这苦又是他想方设法自寻的。所以他虽苦尤甘,乐而忘苦,为甜而苦,苦不知疲。


孙文龙图片6.jpg


1977年,山西省委向晋东南地委提出需在本地区内选择一位德才兼备,文武俱优,敢破敢立,得力能干的同志到武乡任县委书记,迅速改变革命老区落后面貌的意向。地委常委根据省委要求一致认为:担此重任者非孙文龙莫属。但从阳城的工作和其本人的身体状况考虑,也还需再作斟酌。当然孙文龙是最佳的人选,但不是唯一的人选。扳着指头往过数确实还有第二和第三优秀人选。因此在地委未作决定之前,阳城的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文龙万不可离开阳城,同时也万不可调往武乡。其理由是:一、当时阳城的发展形势正是如日中天,方兴未艾,此时调其离任,无异阵前易帅,临战借兵。二、武乡、阳城都是革命老区,手心手背都是肉胸前胸后都连心,关键时刻调走一把手,无异车下取轮,釜底抽薪。三、在阳城工作,轻车熟路,令行禁止,步调一致,事半功倍,到武乡人地两生,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从零做起,要付出的精力与代价会是阳城的30倍、50倍,甚至100倍。四、武乡和阳城比较,至少落后30年,是晋东南地区条件最差,资源最少,基础最弱,家底最穷,生活最苦,困难最大,工作最不好干的地方。若干不出个名堂向上交不了帐,若要干出个名堂,非献出生命不可。五、本人身体不佳长期带病工作,肝病愈来愈重,面部更显消瘦。不走,对阳城事业千般好,对个人身体万般妥。如果走,对武乡当然好,但对个人只能是少活20年,留个焦裕禄第二的英雄名气在人间。以上5点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权衡,孙文龙完全可以取不走之上策,弃调离之下策。领导也会从实际出发,作出更妥善的安排。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孙文龙的想法恰恰与此相反。他理解干部群众对自己的至情关爱,更理解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重托。当地委书记李维彬和组织部长与他谈话并征求意见时,孙文龙风趣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是任何一家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四海为家,哪儿工作都是为人民。相信我孙文龙做人绝不负党心良心,工作绝不负组织重托,对上绝不负苍天日月,对下绝不负黎民百姓。对己绝不负共产党员这顶戴在头上的光辉帽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我不怕,难,我不怕,苦,我不怕,死,我也不怕!‘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就是把我这把老骨头撒到武乡又有可妨!”李维彬拉着孙文龙的手说:"能干的这借口那原因怕去武乡,强健的这客观那困难怕去武乡,关键是嫌穷、怕难、怕苦。真正有病的是你孙文龙,但却有连死都不怕的决心和精神。说心里话,近年来无论是省委领导还是中央领导到武乡视察后,都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都对地委作了严厉的批评,都阐明了‘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的深刻道理。这事我琢磨了好长时间,你确实是地委手中的一张厉害王牌,地委领导也早就拿定了让你到武乡挂帅的主意。你去,地委一百个放心,最使我不安的是你的身体,一定要好自珍重……”就这样,孙文龙离开了他战斗了20多年的阳城,挑起了改变武乡革命老区面貌的重担。并为之付出了多于阳城数十倍的精力和代价。苦而无怨,苦而无悔。含着苦胆战胜困难,咽着黄连修路铺道,吃着苦瓜拼搏奋斗,历经苦途改革创新,兴业富民,改变面貌,造福一方。

孙文龙一辈子自讨苦吃的“傻”事、“蠢”事、“憨”事,办得不少,若要计算,需得伸出十根指头数好几遍。但仅此三例足以说明,孙文龙为了生活贫困的农民而甘愿吃苦,苦得可爱,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甘愿拼搏,苦得高尚;为了尽快发展农业经济而甘愿奋斗,苦得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孙文龙的理想!这就是孙文龙乐于吃苦的精神。用孙文龙的话说,就是“不种谷想吃米,天底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孙文龙图片7.jpg


文章原标题:魂系百姓


责 编:阳 光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光
职位:站长
联系方式:13552278976
手机:13552278986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托管 | 管理登录
seo seo